2022年7月,当托尼·斯托贝尔(Tony Stubblebine)接任Medium CEO时,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写作平台正面临生死存亡:每月亏损260万美元,付费用户持续流失,平台内容质量跌至谷底。两年后,这家公司不仅实现盈利,更完成了堪称教科书级的资本重组案例。
Medium的困境始于其商业模式的失衡。创始人埃文·威廉姆斯(Ev Williams)设计的付费订阅分成机制,本意是打造"更美好的互联网",却意外催生出大量"快速致富"类垃圾内容。数据显示,部分作者通过改写维基百科文章搭配煽情标题,单篇就能获利2万美元。"我们花钱推广的内容,连自己都感到羞耻。"斯托贝尔在复盘时坦言。
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三项同步改革:首先通过Boost机制和合作伙伴计划重振内容质量,使付费订阅数止跌回升;其次将云服务成本从月均150万压缩至90万美元;最艰难的是人员精简——从250人裁至77人。"77人的Medium是健康企业,250人只会走向破产。"CEO如此总结。
面对3700万美元逾期贷款和2.25亿清算优先权,斯托贝尔采取了罕见的自主资本重组:将债权人债务转为股权,消除清算优先权,最终将113名投资人简化为单一投资批次。这场谈判的筹码很简单:"要么支持重组,要么团队集体离职,投资人血本无归。"
截至2024年8月,Medium已连续多月盈利。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在创投寒冬中,能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有野心的公司,而是最先学会"断臂求生"的企业。正如斯托贝尔所说:"企业家精神的真谛,是让公司自己造血生存。"